历史

  横滨原为半渔半农山村。1859年成为日本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之一。1860年输出额占全国86%,输入额占71%,居垄断地位。1872年东京—横滨铁路通车,横滨成为首都的外港。1889年设市。为适应贸易量的急速增长,1889、1896、1917年曾3次进行大规模港湾建设,使横滨发展成为日本的国际贸易港,贸易额常居全国首位。1923年关东大地震使港口设施几乎全部毁坏。20年代末开始恢复建设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,在迅速修复战争破坏的基础上,以最新技术设备加以建设,同时大规模进行填海造陆,扩大码头。目前,港区已由鹤见川河口向南扩展到金泽区的柴町,区内各种专业码头彼此衔接,规模颇为壮观。1982年货物吞吐量在1.15亿吨以上,进出口贸易总额居全国之冠,是世界著名港口之一。输出以汽车、家用电器和金属制品为主;输入多为原料(石油、天然气、铝等)和农副产品。

中国人在横滨的历史

  幕府末期日本开始与外国交往,横滨港口开放中国人也随之而到。由于中国人可用汉字和日本人笔谈,便居于其它外国人和日本人之间,在生丝或茶叶等交易现场不可缺少。

  在明治初年横滨的华侨人口约有1000名。他们逐渐聚居在旧横滨新开垦的水田地带,盖起关帝庙、中华会馆、戏院等构筑起中华街来。
  
  1900-1923 华侨社会发展与震灾的悲剧

  1899年,横滨撤销了居留地,在居留地以外经营餐馆的华侨逐渐增加,华侨也在20世纪初达到5000余人,并设立起中国人商会,也设立起同乡组织使华侨社会发展下去。

  1923年关东大地震中,中华街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。横滨的华侨一时猛降到200余人,更在震灾后人心混乱之中,发生了日本人虐杀中国人的悲剧。

  1923-1945 灾后重建与战争时期的苦难

  人们渐渐回到中华街,重整餐馆、杂货铺、理发店,重建中华公立学校并用广东话授课。
  1937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。在东京居住的中国人开始归国,而在横滨土生土长的多数华侨留下来了。不久,中国撤回了驻日中国大使馆和横滨领事馆等外交使节团,华侨生活更艰难了。这种情况下,华侨继续努力保持与当地的关系。

  1945-1955 战后复兴与善邻友好

  1945年5月20日,中华街在大空袭下变成一片火海,几乎全部烧光了。8月15日战争结束,华侨组织立即开始重建关地庙和横滨中华学校,并授课采用普通话。
  1955年抱着复兴中华街的愿望,中中华街入口处建立起“善邻门”,“中华街”三个字与“善邻友好”四个字同题在牌楼上。

  1955-1978 高度成长与中华街经济起飞

  所谓中华街,在地理上属于中区山下町,居住着6000多人,中国人约3000人左右。日本人和中国人共同生活在中华街。实行着中国人开餐馆,日本人供应材料的分工。1972年中日恢复国交,“大熊猫、你好、茅台酒”热潮,给中华街招来了很多顾客。

  1979-1998 繁荣昌盛面临新挑战

  横滨开港已经历了140年,华侨社会到了第四代、第五代。日本中华街与其它国家的唐人街不同的地方就是95%的顾客不是中国人。现在中华街餐馆的销售额占神奈川县首位,并成了横滨市民想要介绍的头号地区。